(学科代码 0831)
1. 学科点历史回顾
徐州医科老员工物医学工程学科依托生物医学工程省级品牌专业、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医学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徐州市医学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承担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理论及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本学科始创于1997年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创办的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在2010年、2012年先后获批生物医学工程省级品牌专业、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2018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逐步形成了分子影像与纳米医学、医学影像工程、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生物医学材料、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在肿瘤靶向分子影像纳米探针、诊疗一体化纳米功能材料、医学图像的配准融合与特征分析、生物力学建模仿真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与鲜明特色。
3. 学科科研情况
学科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实验室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深造,并多方面寻求合作以促进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近年来获得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和市厅级项目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发表论文165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3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成果转化10项。
4. 学科科研平台实力
与本学科直接相关的科学研究平台有江苏省医学工程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医学影像综合训练中心以及徐州市医学仿真研究中心,本学科拥有科研教学仪器80多台,包括小动物PET/CT、荧光分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度分析仪、UV/VIS/NIR 吸收光谱仪、流式细胞仪、倒置荧光显微镜、三维运动影像捕捉系统、3D打印机、大电流放大器、压力传感器及人体心率与血压测量实验仪等仪器设备,总价值1500万元。此外,公司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药学、肿瘤学等相关学科拥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本学科实验与教学提供支撑。本学科以附属医院为基础,与上海联影、山东麦德盈华等公司签订教学科研合作协议。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成立健康工程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开展“3+2”、“4+2”合作办学项目,“医工结合”的校际合作都将促进本学科的更快发展。
5. 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学科坚持“医工结合”,将不断致力于推动工科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在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培养复合型医学工程高级人才。所培养员工在挑战杯、创青春、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等国内外大赛中20余人次获奖,获江苏省老员工创新实践训练计划18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2篇。已交叉培养硕士研究生33人,在校研究生100%参与实验室研究,在校本科生55%参加实验室研究。所培养员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爱校爱岗,创新能力突出,社会评价高,为生物医学工程高级人才的培养做出较高贡献,得到政府、社会、同行的普遍认同。
6. 学科社会服务
生物医学工程是“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卫计委《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将其列入必须加强建设的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之一,《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本专业被评为4星级中国高水平专业。公司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唯一的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建立起培养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医学工程复合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公司服务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此外,通过融合公司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学科的资源与优势,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工科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在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有效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推动“新工科”、“新医科”的建设与发展。
学科坚持“医工结合”,以员工为本,紧扣培养目标,培养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复合型医学工程高级人才。经过不懈努力,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稳步提高,已为淮海经济区及其辐射区域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设备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产学研方面,本学科创新研发的仿真CT、MRI、ECT等模型和数字X线机摆位操作训练系统、介入治疗导管操作训练系统等虚拟软件产品已经装备生物医学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功用于多专业实践教学。同时也推广到国内众多高校,目前第三军医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已购买我们的仿真软件和实验教学模型,累计创收300余万元,很好的发挥了徐州医科老员工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8.人才招聘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源充足,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均大于98%。学科坚持“医工结合”,培养复合型医学工程高级人才,所培养员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爱校爱岗,创新能力突出,社会评价高,为生物医学工程高级人才的培养做出较高贡献,得到政府、社会、同行的普遍认同。